关键词:
零碳产业园新型电力系统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中国首创的零碳产业园模式,不仅为工业脱碳提供了新思路,而且解决了经济发展与减碳转型约束的矛盾。自2022年4月,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成投产以来,零碳园区、近零碳产业园等概念纷纷被提出,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热情高涨。 为了扎实推进零碳产业园落地,形成可执行、可参照、可复制的规范标准,内蒙古自治区继去年年底发布《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地方标准后,《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地方标准3月8日发布,将于4月28日正式实施,加上即将正式发布的《零碳产业园计量评价规范》地方标准,将形成零碳产业园相关的完整地方标准体系。 形成零碳产业园系统地方标准 依托零碳产业园实践,内蒙古从顶层设计到计量基础,率先打造了引领国际要求的零碳园区标准体系,从规划布局、统计核算、减排路径、评估改进、信息披露等方面为零碳产业园的建设提供统一、清晰的前瞻性指导。 《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对零碳园区的建设提出了整体的方向性指导,是零碳产业园标准体系的支撑基础。该标准给出了以零碳为最终目标的产业园区的建设原则、园区主要系统构成、建设中的重点工作、运维管理等内容。比如,对于低碳/零碳能源系统,《规范》就要求零碳产业园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零碳园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应不低于80%。 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处处长费毅表示:“此次发布的《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结合了政企研的强大力量,参考了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的实践经验,从零碳产业园的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形成零碳产业园建设的系统地方标准,将对促进我区能源和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产生重要意义。”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经济运行局副局长强华表示:“《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鼓励电力用户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在此基础上还支持企业通过电力交易市场进行绿色电力交易,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这将是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计量是零碳园区碳排放、绿电测算的基础,《零碳产业园计量评价规范》与《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为解决直接、间接碳排放以及绿色电力应用过程中的核算评价这一核心问题开创性地提供了标准化程序和方法。内蒙古即将发布的《零碳产业园计量评价规范》地方标准解决了零碳产业园建设成果如何评价的难题,是零碳产业园整个碳排放的测量的基础。去年年底发布的《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是国内绿色电力领域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标准化成果创新和突破。 “内蒙古发布的这套零碳产业园系列地方标准,既确保了在基本标准化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与国际标准规范的协调一致,又充分借鉴了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建设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是目前第一套由地方政府发布的零碳产业园系列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在零碳园区建设、绿色电力评价领域的标准空白,为自治区零碳园区建设和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进而促进自治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也使得低碳/零碳产业园在全国、全球的快速复制有据可依、有的放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该系列标准起草工作组表示。 内蒙古引领零碳产业园建设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内蒙古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重大作用,同时致力于推动能源和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有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借助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内蒙古致力于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因地制宜建设零碳产业园,打造绿色新工业体系。以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为例,该园区是鄂尔多斯政府携手远景科技集团打造,于2022年4月建成投产,是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创新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支柱,到 2025 年助力当地实现 3000 亿元绿色新工业产值,创造 10万个绿色高科技岗位,实现1亿吨二氧化碳年减排目标。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打造绿色制造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央对各地区,特别是高碳排地区提出要求。依托零碳产业园,内蒙古可以完成可再生能源就地生产与消纳,吸引企业落地,形成产业聚合生态,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零碳产业园建设的实践,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零碳产业园的地方标准,将加速零碳产业园落地,助力内蒙古绿色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零碳产业园被业界称为“绿色新工业体系”的摇篮和载体,内蒙古鄂尔多斯也作为零碳产业园先行先试区积累丰富经验。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已入选COP27《2022企业气候行动案例集》,并作为唯一中国案例被写进世界经济论坛《产业集群向净零排放转型》报告,为推动产业集群零碳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 |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