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专访黄征:蜂巢能源储能战略“明牌”

2023-06-12 19:25:04 来源: 高工储能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储能是高速增长的赛道,我们不会也不能缺席。”

  今年4月的一场国内储能展会上,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向高工储能这样表示。

  全球能源体系变革浪潮下,储能市场迎来高速发展快车道,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预测,未来三年,储能领域的复合增速将超过70%,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逼近700GWh,到2030年将超过2TWh。

  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几乎所有的动力电池企业都在明显加大储能领域布局。这其中,蜂巢能源的布局极具差异化特色,因此备受行业关注。

  高工储能注意到,自2022年底在第三届电池日上发布“动力+储能”双轮驱动战略以来,蜂巢能源在储能领域的布局就开始紧锣密鼓的行动。

  在产品技术路径上,与主流电池企业选择7113规格的方形卷绕电池不同,蜂巢能源确立了全域短刀化的储能电池产品战略。聚焦方形叠片工艺的短刀电池,并结合车规级智造标准、飞叠3.0超高速叠片工艺和高度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储能电池的极致安全、极致性能和极致成本,实现以车规级标准重新定义储能电池。

  近日举行的SNEC展上,蜂巢能源一口气发布了应用于电力、工商业和家庭三大场景的短刀全系储能电芯及产品,涵盖了L500型325Ah电力储能专用电芯、L600型124Ah工商业储能专用电芯、L600型168Ah家庭储能专用电芯。基于全域短刀的储能电芯,蜂巢能源还发布了覆盖不同场景的储能系统产品。

       在产能布局上,5月初,蜂巢能源位于湖州基地的首批储能电芯产品量产下线,同时,位于成都基地的325Ah电力储能专用电芯产线也将于年内投产。

  与此同时,和大部分电池企业不同,蜂巢能源采用动力与储能电池平台化的产品和产线设计,这意味着动力和储能产线将来可以相互兼容,产能利用可以“互为蓄水池”。

  在市场拓展上,蜂巢能源也已经开始进行项目密集交付期。在市场拓展中,蜂巢能源并没有将自身单独定义为储能电池企业,而也参与到储能系统集成的角色,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的产品解决方案。

  5月,蜂巢能源完成国电投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40MWh风电储能项目交付, 4月,蜂巢能源工商业储能产品应用于美的集团与融合聚能的分布式储能电站合作项目,1月,蜂巢能源帮助湖北金开新能源石首共享储能电站实现并网发电。

  此外,蜂巢能源也已经在广东、江苏、河北、甘肃、浙江、新疆等多地完成大规模储能项目交付并网,如新疆阿克苏400MWh储能项目等。

  除了已有项目的交付,蜂巢能源还手握多个储能项目订单,其中包括与辽宁朝阳县政府签署的3GWh储能集成制造项目,以及与楚雄州牟定县签署的绿色能源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等等。

  SNEC展期间,围绕蜂巢能源布局储能的战略考量和节奏,高工储能与蜂巢能源全球销售负责人黄征做了深度交流。

  储能将成为蜂巢能源“第二增长极”

  高工储能:蜂巢能源切入储能赛道的原因是什么,作为后来者,您认为留给蜂巢能源的机会和空间在哪里?

  黄征:对于切入储能领域的原因,蜂巢能源主要基于以下因素考量:

  从市场发展的机会来看,储能处于高速增长期,未来存在巨大的市场机会。但同时,从目前发展来看,整个行业还比较粗放,无论是电池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还是智能化的技术,都还停留在较低水平,这就给了蜂巢能源很大的机会。

  蜂巢能源通过车规级动力电池的思维来做储能,基于在能量密度、温度控制、安全设计、能量管理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将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方案。

  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来看,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蜂巢能源进行了平台化产线的开发,当某一个市场不稳定的时候,可以用另外一个市场进行平衡,这样可以互为蓄水池动态调整,使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得到提高,

  而从储能增长的趋势来看,可能未来两三年有70%-80%的增速,就像三年前的动力一样。布局储能,对于蜂巢而言,也将成为未来五年新的增长曲线。

  从全球化布局角度来看,动力电池的竞争短期更多的还主要在国内,而储能电池在全球市场存在巨大的商机,中国企业用磷酸铁锂的优势,用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优势快速出海进入到欧洲、非洲、美国、东南亚国家,可以掌握先机,用磷酸铁锂和国外的三元进行竞争,竞争力更强,所以面对整个国际市场的巨大商机,蜂巢能源也要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快速抓住。

  全域短刀化实现

  “极致安全、极致性能、极致成本”

  高工储能:在汽车动力电池实现全域短刀化之后,蜂巢能源在储能领域也开启了全域短刀化产品战略,为何会做出这样的战略选择?与市场上主流的方形卷绕大容量电池,短刀电池的优势如何体现?

  黄征:高安全、长循环、低成本,是储能市场对于电池的核心诉求。

  创新是蜂巢能源的企业基因,在切入储能电池领域时,蜂巢并没有采用市场主流的方形卷绕电池路线,而是沿用了其在动力电池领域采用的长薄化短刀结构设计和叠片工艺路线,并通过飞叠技术的应用,实现大容量储能电池的极致安全、极致性能(长循环、高能量密度)和极致成本。

  • 极致安全:

  蜂巢能源短刀电池采用“长薄化”的结构设计,长度增加,厚度减薄。与常规电池相比,该结构设计使电池在受到外部滥用(如针刺)情况下,触发短路导致的发热量较少,同时散热较快,不会发生温度骤升和电池起火。

  短刀电池采用的飞叠工艺,可以实现极片与隔膜完全复合,保证了正负极反应界面的一致性,加上产品内部零缺陷的制造,能够为储能市场提供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更长循环寿命、更稳定内部结构的电芯。

  • 极致性能:

  叠片电池的极耳数较卷绕电池的多近一倍,电池产热小,电池寿命相对长于卷绕电池,叠片电池循环后期的界面稳定性优于卷绕电池。

  蜂巢能源还采用了预锂、柔性包覆等技术,大幅提升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其中,长循环版循环寿命可达12000次,可满足电网侧20年运营需求。

  • 极致成本:

  通过极限制造实现降本增效是蜂巢能源一直追求的目标,蜂巢能源率先将高速叠片技术引入方形电池领域后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升级,生产制造的效率和成本也随之持续改善。

  蜂巢能源采用的第三代高速叠片技术——飞叠,效率达到0.125s/片,每GWh投资节省53%,设备单位占地节省45%以上,大幅度降低厂房建设成本、能耗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通过储能与动力电池产线的高度兼容,可以进一步通过更大程度的规模化来实现电池的降本。

  全球及中国储能市场研判

  高工储能:如何看待目前储能不同场景的机会,蜂巢能源如何布局储能市场?

  黄征:蜂巢能源将以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和家用储能三大业务领域为切入点,同时布局国内外市场。

  电力储能在目前国内的情况下,商业模式完全进行闭环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好的一点是,国内的新能源装机量和速度很快,通过强制配储的形式能够保证它的基本盘。

  工商业储能正在从之前的“保健品”向“必需品”转变,2023年将会是国内工商业侧储能发展元年。峰谷电价差是国内工商业储能的主要收益模式。目前,已有浙江、湖南、湖北、上海、安徽、广东、海南等多省市采用分时电价制度,实现两充两放,工商业储能经济效益较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工商业场景中,20度电到1兆瓦区间的储能电池产品还处于空白状态,这将是未来的增量市场。蜂巢能源开发出了99 KWh一体柜,具备具有高度集成、灵活扩容、高效冷却、智能监控等优势。

  户储主要集中在海外,户储接下来发展的方向是白电化,它会从室外逐渐进入室内,会成为室内家居的核心甚至是中枢,它会成为家庭的能源中枢和智慧管理中枢,同时,其对于产品本身的设计、空间要求很高,蜂巢能源也做了针对性的产品开发,推出厚度仅为66mm的家用储能产品。

  海外方面,除了欧美等高电价的传统市场外,东南亚、中东、印度等电力设施有待完善的地区,也将是蜂巢发力的方向。

  蜂巢能源是否切入储能系统集成?

  高工储能:蜂巢能源发布的储能短刀电池325Ah,如何解决短刀储能电池在系统集成环节的兼容性问题,是否也会涉足系统集成环节?

  黄征:事实上,目前行业主流的280Ah电芯,一开始并不是专门为储能领域开发的产品,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电池企业开始基于储能需求开发全新的电芯,同时也开始下探进行储能系统的开发。

  因为要想真正让终端业务认可全新的电池方案,短期可能会有阻力,就需要企业自己做出储能系统,去进行市场验证。因此,蜂巢能源涉足储能领域时,并没有单纯的定位为在储能电芯环节,同时还延伸到储能系统集成商的角色。

  事实上,作为一家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做储能系统是有先天优势的。第一,蜂巢能源的电池系统源配套了40万台车,产品已经得到检验。第二,蜂巢能源开发的蜂云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40万辆车的健康监控,而单纯做集成的企业很难做到。

  基于这种经验和优势,蜂巢能源会构筑储能全栈实力,除了电芯,目前已自研储能BMS、EMS等,并在智能化平台方面推出了蜂云大平台、云储能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可通过大数据收集完成对产品的健康监控、提前预警、故障维修,以及完成对电力价格的预测,从而达到保障安全、减小损失、提升收益等作用。

  储能将从拼价格过渡到拼收益

  高工储能:目前储能行业的价格战开始越来越“卷”,如何看待目前的储能降本压力与市场竞争,储能行业走向市场化将对于企业带来哪些挑战?

  黄征:单纯的拼价格没有意义,储能到最后拼的其实是收益。

  过去几年的发电侧配储,基本没有参与电网调度,但接下来共享储能、工商业储能的开启,储能将真正进入产品校检的阶段,真正市场化之后,安全性和经济性将成为储能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两大挑战。

  储能参与电网调度,将会带来市场的大浪淘沙,很多低价低质的电池就会暴露出问题。

  因此,如何来算经济账,不光要看成本,更多的要看全生命周期能给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到底有多大。这不仅仅考验储能产品的可靠性和长循环的能力,还考验企业在智能化交易、服务、售后、运维、渠道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因此,从储能系统集成商的趋势来看,未来将会是EPCO的模式,EPCO模式既要承载传统意义上的设计、设备和工程,又要承担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运营运维服务。尤其是在工商业储能场景下,能否基于EPCO模式建立自身的竞争力,将成为储能企业致胜的关键。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