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远景田庆军:储能装机增速高于风电、光伏将会成为常态

2024-09-02 08:58:02 来源:华夏能源网

关键词:

新能源储能

  9月1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光储充大会上,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发表致辞演讲,重点介绍了储能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关键价值、当下储能发展的现状,同时给出了四点建议。

  田庆军认为,未来的电力系统要想兼容高比例的绿电,大规模配备储能是必然的。风光要继续发展,储能必须先行,未来储能装机增速高于风电、光伏将会成为常态。

  同时他建议,希望国家能够更大魄力地推动储能的市场化;更大力度地鼓励创新,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能够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作为主体进行长期地研发投入,大胆地创新;更多关注储能的价值,保障产业链上下游的合理的利润;希望行业内企业能够开放心态,理性的竞争。

  以下是演讲全文,经华夏能源网整理如下(有删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受邀参加本次的大会。

  我也是几天前刚刚从欧洲回来。就像刚才王石董事长讲的,我发现全世界现在都在谈论能源的转型,都在谈论碳中和。大家对储能高度关注,尤其是新型储能,储能很显然已经成为全世界新型能源体系转型不可或缺或缺的一个部分。但是我们这个行业里面也有很多人质疑储能的价值,包括储能的安全和当下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所以今天我想借着本次大会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认知和看法,我今天主要谈三点,第一是储能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关键价值到底是什么,第二个就是当下储能发展的现状怎么样,第三个就是给行业提几点建议。

  首先,储能正在成为风电、光伏等新增长极。以中国为例,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我们初步计算了一下,至少需要100亿千瓦的风电和光伏。那么现在刚刚才超过12亿千瓦,所以未来的发展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但是,即便这12亿千瓦的风电光伏的发电量,目前已经占到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0%。20%意味着什么?这些高比例的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的新能源对我们国家电力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0%的风电、光伏发电量渗透率已经接近电网所能承受的极限,电网的运行安全未来会受到巨大的挑战。

  未来的电力系统要想兼容高比例的绿电,大规模配备储能是必然的。风光要继续发展,储能必须先行,未来储能装机增速高于风电、光伏将会成为常态。今年电网对储能的调动比例明显的高于去年也能说明这一点。

  以前大家老是诟病说储能是风电光伏的附属品,不创造价值,那么现在来看,实际上储能是风电、光伏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必要支撑。

  其次,储能的发展的想象空间更大,相比风电光伏,储能受土地资源的限制要小得多,也不需要考虑资源的禀赋。发电侧和负荷侧的天然不平衡,注定只要有电力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储能,未来的电力系统发用电的波动,电价的弹性也会越来越大。发用电和电价的波动越大,储能创造的价值就越大。

  储能正在向高能量密度、低度电成本和极致安全快速发展,更多更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未来将走进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可能将不再是大型电源和大型负荷的专属,还会走进民生。

  第三,储能将会成为电网的“稳压器”、用户的“绿电银行”和电力市场的“交易员”。根据新型能源体系的不同需求,储能未来将扮演多重角色,发挥多种功能。

  比方说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情况下,储能将成为电网的“稳压器”,不仅帮助电网调频调峰,它本身还具备构网的功能,来支撑新型能源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储能未来最重要的应用场景是参与电力的现货市场交易,让用户通过储能这个“绿电银行”在电力市场上进行峰谷套利。我们认为,储能的本质是交易,未来的储能要和人工智能深度的融合,实现电力交易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成为电力市场的自动“交易员”。

  全球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所有的新能源未来都将进入电力市场参与相互交易。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今天的电力市场就是中国未来5年以后的电力市场,所以中国的新能源的投资商未来要想赚钱只能通过市场的运营。

  所以说储能是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新型储能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典型的新兴生产力,市场潜力巨大,在全球能源转型、能源安全和碳中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当下储能发展的现状如何?

  第一,储能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正在转化为技术和品牌的优势。大家知道中国的锂电池产业在全球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储能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独具的先天优势正在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储能技术创新的高地。与此同时,产业链优势也在从上游锂电池向下游的储能系统集成快速发展,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的前五名,有三名是中国企业,远景也位列其中,中国品牌全球影响力大大增强。

  第二,储能的技术飞速的进步,商业价值愈加凸显。在激烈市场化竞争的驱动下,储能技术多路并发,大容量、高密度、超安全、长寿命、智能化、构网等技术创新多点开花,随之而来的是技术指标的快速的迭代。

  电芯的能量密度持续提高,循环寿命已经突破了15000次,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喊出了2万次的循环;单箱系统容量从前年的5兆瓦时已经发展到了6兆瓦时、7兆瓦时甚至8兆瓦时;储能的成本也是在不断下降,单瓦时价格已经跌破了5毛钱,全生命的周期的度电成本已经在一毛钱到两毛钱之间,商业价值越来越凸显。储能与电力市场,储能与风光,储能与电网、微电网,储能与人工智能等交叉技术也在蓬勃的发展,助力储能与新型能源系统更好地结合起来。

  第三,中国储能企业正大量地占领海外市场,从大型储能到户储,光储充一体化等各个储能的细分赛道,中国品牌都在海外蓬勃的发展。无论是在发达的欧洲、北美、日本、韩国地区,还是在发展中的中东、非洲、东南亚,只要是有储能市场的地方,我们就能看到中国的储能企业的身影。

  中国储能企业通过本地化的生产、本地化的销售服务正在占据海外市场的主体地位,成为中国出口的新三样。

  最后想借助本次大会给行业再提几点建议。

  第一个就是希望国家能够更大魄力地推动储能的市场化。在储能产业发展的初期,我们非常需要和欢迎政策能“扶上马、送一程”,但是当储能产业真正成长起来的时候,应该减少政策的干预,让它通过市场化来促进良性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第二个就是呼吁能够大力地鼓励创新。我们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能够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作为主体进行长期地研发投入,大胆地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中国储能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走得更远。

  同时也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行业里呼吁。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没有太多企业愿意敢于在研发上大胆投入。

  第三就是更多地关注储能的价格,保障产业链上下游的合理的利润,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避免无底线地价格内卷,储能的质量和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过度的价格内卷一定会牺牲安全和质量,不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更不利于中国企业的走向海外。低价低质的消极形象,会给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市场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中国其他的行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因为质量的问题失败的教训,储能行业一定要吸取。

  第四就是希望能够开放心态,理性的竞争。我们认为即便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大家也有合作空间。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开放的心态,倡导企业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理念,共同来培育行业的生态,只有通过开放合作才能促进行业的理性繁荣和共同进步。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