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在4月10日至12日举办的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天合储能、阳光电源、宁德时代等多家头部上市公司方面了解到,AI在提高储能电池安全性能以及产品收益率上,均起到了显著的成效,储能行业正在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驱动”转变。 受访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储能电站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能够被挖掘分析,就可以有效地提升电站的收益。然而,当前整个行业严重缺乏基础数据和恰当的算法,希望今年有更多的企业步入储能与AI的深度融合中。 行业洗牌加剧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本届国际峰会开幕式上表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7500万千瓦,2024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1000小时,较2023年提高一倍,有力支撑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储能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近三年,储能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大幅增加,但2024年储能企业注销、吊销的数量翻番,行业洗牌加剧。”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表示。 针对当前价格内卷的问题,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对记者表示,价格内卷不仅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更关乎储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他呼吁,行业应更加关注内卷问题,避免不理性竞争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伤害。 田庆军认为,构网型储能与交易型储能的双轮驱动是突破价格内卷的重要方向。“可以肯定的是,软硬件能力更强的企业未来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交易型储能通过智能化手段,可实现高度智能的电力交易,摆脱对人工经验的依赖。”田庆军称。 为此,边广琦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要求,持续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一是加强对新型储能行业的引导,更好发挥新型储能的系统性作用;二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持续鼓励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同时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三是引导科学合理调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从“规模扩张”走向“价值驱动” 在政策的引领下,储能行业正在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驱动”转变。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此前实施多年的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被叫停。 “此前,新能源场站把配储当作获得并网资格的‘入场券’,为降低投资成本,电站业主自然会选择低价的电芯产品,进而因低质付出更多的风险成本。”天合储能市场部负责人王森对记者表示。 “为此,我们在系统内的每一个电芯上都接入了电子监测点,基于AI的实时数据收集和预警功能,每个电芯实时的运行状态清晰可见,从源头保证储能电站的安全性。”王森对记者表示,“此外,随着储能市场进入‘交易化’时代,交易模式更加复杂。过去,公司会配备专职运营人员下达运维交易决策,现在利用AI大模型优化算法进行辅助决策,同等容量收益和效率比过去显著提高。” “储能电站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能够被挖掘分析,就可以有效地提升电站的收益。”宁德时代储能解决方案总监荣耀对记者表示,通过AI算法,宁德时代把故障预警时间提前了7天,电站综合效率平均提升3%,可用损耗平均下降25%。 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深度融合 陈海生表示,虽然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加,但总体上新型储能将从规模化发展向全面商业化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有更多的新技术从实验室进入了市场。“比如半固态电池率先实现量产,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密集公布技术进展,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成本同比下降30%。钠离子电池在储能市场开始商业化应用等。”陈海生称。 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的数据,2024年,AI算法实现电池健康度预测精度超过95%,延长寿命10%-15%。虚拟电厂通过AI算法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欧美试点项目收益提升20%。 “储能系统本质上是针对能源供应侧和需求侧进行调节的手段,特别是对需求侧采取灵活的能源管理策略。这个过程是对能源数据与算法的处理。”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余振华坦言,“现在,整个行业严重缺乏基础数据和恰当的算法。2025年,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步入AI+储能的深度融合中。” 阳光电源光储集团副总裁徐清清对记者表示,过去行业一直在增大电芯、提高能量密度上下功夫。未来,如何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电网,更有智慧地为电网进行动态服务将成为企业间寻求价值增量的关键。 “过去一年,中国储能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新型储能历史上首次超过抽水蓄能,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竞争加剧态势明显。展望2025年,中国储能有望在攻坚克难中继续高速发展。虽然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加,但总体上将从规模化发展向全面商业化转变,固态电池开始进入市场,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有望进入吉瓦级项目落地阶段。”陈海生说。 来源:中国证券报 |
下一篇:返回列表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