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行业访谈

高翔院士:构建新型储能体系,要把实现规模化长时储能作为未来攻克的重要方向

2024-03-28 08:35:4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关键词:

储能新型储能

  高翔认为,能源转型一定是绿色低碳的转型,而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要实现绿色、数智、融合、创新4个维度的转型。

  ◎高翔认为,新型储能的发展,一旦解决了长时、稳定、经济的储能功能,就能够实现各个领域的零碳能源自给自足。

  每经记者 张怀水每经编辑 陈旭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启幕。本次论坛年会以“亚洲与世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责任”为主题,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肩负促进和平与繁荣的责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现场注意到,绿色低碳、净零排放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关键词。比如今年年会期间,所有场馆均实现绿电自给自足。在“走近零碳Bar”休息区,咖啡机的启动依靠的是光伏能源,纸杯也使用了再生材料。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9.2亿千瓦。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共占50.4%,超过火电(47.6%)。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定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到2025年底达到50%以上”的目标提前实现。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释放了怎样的信号?距离我们迈入“绿电”时代还有多远?能源科技创新如何发力?构建新型储能体系又需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现场,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进行了专访。

  绿色低碳转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

  NBD: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您认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应当如何发力?

  高翔: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我认为要从能源的科技创新,包括能源技术和能源体系来共同推动,同时也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的融合发展。

  能源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发展最大的推动力之一。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是当前能源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所以,能源转型一定是绿色低碳的转型,而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要实现绿色、数智、融合、创新4个维度的转型。

  NBD:去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距离我们迈入“绿电”时代还有多远?

  高翔:我认为这才刚刚开始,未来,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在“双碳”目标愿景下,我国整个能源结构还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按照现有技术来推测,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占比会达到80%左右,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在20%左右,化石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主要将发挥兜底保障的作用。

当然,提到绿电,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运行成本已经低于煤电,下一步关键要解决储能的问题。

  构建新型储能体系要解决规模化长时储能问题

  NBD:您刚提到,绿色转型离不开储能技术的发展,构建新型储能体系需要破除哪些障碍?

  高翔:构建新型储能体系,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要实现规模化的长时储能。当前,我们还离不开化石能源,一方面,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能源转型过程中,不能忽视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兜底保障作用;另一方面,相比于化石能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征,需要配建合理比例、高安全的储能设施。

  所以,新型储能的发展,一旦具备了长时、稳定、经济的储能功能,我们完全能够实现各个领域的零碳能源自给自足。但我认为,规模化的长时储能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努力,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NBD:您多次提到科技创新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科技与绿色应当如何融合发展?

  高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支撑,能源利用效率会不断提升,储能技术会不断发展,这是一个大方向。与此同时,这些技术和产业可以用来支撑能源结构的转型。比如,去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量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这就是创新的结果。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过程中,新能源如何实现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安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支撑,并逐步实现风光等新能源与储能、化石能源形成完美的匹配,这些都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怀水摄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