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服务,专业的新型储能信息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市场评论

储能领域百舸争流,液冷温控赛道迎风而起

2023-02-02 09:07:02 来源:金融投资报

关键词:

储能储能技术

  很多人将2022年看作是储能“元年”。从政策层面、投资力度和新增产能三个指标来看,2022年储能行业都迎来了“开门红”。

  首先是政策层面,《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华东区域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等鱼贯而出;其次是投资力度,这一年,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珠海冠宇等电池巨头相继加码储能赛道,中国石油、小米、美的、格力等30余家企业不断展开收购跨界进军储能领域;第三是新增产能,目前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已达6.9GW/15.3GWh,功率规模首次突破6GW,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均超过180%。

  而这仅仅是开始。按照《“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新型储能才是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到2030年,新型储能将迎来全面市场化发展。

  按照规划,预计到2025年国内储能功率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0GW,截止到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为59.4GW,这就意味着2023到2025年的新增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240GW左右,是2022年的4倍,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0%左右。

  这也成为能源巨头和不少科技企业大力投资的主要动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百舸争流”也说明这个市场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

  竞争最激烈的应该是上游的锂电池行业。大量的产能势必从新能源汽车电池转移到成本更低、需求更大、门槛更低的储能电池领域,这是典型的红海竞争;其次是设备制造,其实储能设备制造技术含量并不高,很多传统制冷和ICT企业都可以生产,比如格力、华为这样的产业巨头一旦开始进军储能装备制造,其他企业成功的机率就很小了;第三是运维。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国家电网系统有先天优势,其它企业很难超越。从维护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竞争还不是很激烈,特别是锂电池储能电站的温控系统,这是储能安全运作的必要条件。

  2022年上半年,就已发生了17起储能起火事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紧急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其中对电池、消防等环节明确了多项细化管理措施。从强制配套温控设备的角度看,预计2023到2025年储能温控行业市场规模约为75亿元、110亿元、165亿元左右。

  而目前储能电站的温控主要以空冷为主,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性能更稳定、温控效果更好的液冷技术,其在整个温控市场的市场渗透率将由2022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25年的超过50%。

  因此,温控是整个储能领域景气度很高的细分产业,而液冷技术又是温控中成长性更高的领域。

  最关键的是,这个景气度超高的细分领域,只有几家企业拥有自主可控比较成熟的储能液冷温控技术,包括英维克、高澜股份和同飞股份三家上市公司。

  同飞股份目前的主要产品可分为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和特种换热器四大类,公司已经明确表示,将加大储能液冷技术的开发应用;英维克是国内最早涉足电化学储能温控的厂商,目前储能液冷机组包括机柜应用和集装箱应用两大系列,冷量跨度从3kW~100kW;高澜股份则是电力电子水冷温控龙头,在储能液冷业务目前已有锂电池单柜储能液冷产品、大型储能电站液冷系统、预制舱式储能液冷产品等,还将投资10亿元建设储能电池Pack系统。

储能中国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储能中国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文字或图片,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本网站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网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凡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的内容属储能中国网原创,转载需授权,转载应并注明“来源:储能中国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宣传合作 | 人才招聘

本网站部分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版权所有:储能中国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2014822号-1 投稿邮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734号

Baidu
map